高淳农家乐百度地址 高淳螃蟹网百度地址 订购需知 直接在线订购 企业注册登陆 客户注册登陆
螃蟹美食 螃蟹知识 螃蟹 农家乐菜 新闻动态 高淳文化
螃蟹供应 直销 优惠活动 养殖技术 全国代理 螃蟹求购
螃蟹订购查询
旅游景点
首页 | 网站介绍 | 直销直销 | 优惠活动 | 螃蟹供应 | 螃蟹求购 | 螃蟹知识 | 企业专栏 | 高淳农家乐 | 螃蟹美食 | 高淳文化 | 高淳旅游 | 联系我们
只限于南京地区用户登陆,也可直接订购,不过注册会员购物可以享受积分活动及优惠活动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送礼礼品类
经济型 | 豪华型
尊贵型 | 至尊型
普通自品类
普通型自家用 |  
 
 
        高淳螃蟹网|高淳螃蟹批发|固城湖螃蟹批发|固城湖螃蟹直销|高淳螃蟹直销 >> 高淳文化

高淳:江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浏览 2860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0/5/9 14:44:20 打印本页

 
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出发,乘车沿宁高高速公路南驶,不到40分钟,就进入了南京市高淳县。高淳县域面积802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8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高淳县地处江苏省西南端,古属“吴头楚尾”,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民殷物阜,被南巡的乾隆皇帝誉为“江南圣地”。
      高淳山青水秀,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丘陵地带,黄山余脉为高淳留下了游子山、花山等秀丽的山峰。尽管海拔仅有百余米,但山陵俊美,尤其是花山,临湖起山,美不胜收;西部为水网圩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境内享有“日出斗银”之称的固城湖因盛产大闸蟹而名扬海内外,有“日出斗金”之称的石臼湖养育了苏皖两省百余万人民。
      高淳秀丽的河山,留下了孔子、谢眺、李白、崔致远、杨万里、范成大等许多古代文人的足迹和吟咏高淳的诗篇;伍子胥、周瑜、岳飞、杨辅清、陈毅等历代名将曾在高淳创立丰功伟绩。高淳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积淀丰厚,独具“吴风楚韵”的地域特色,堪称“江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历史文化瑰宝光彩夺目
走进高淳,犹如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县城淳溪镇已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已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处。
      纵观历史,远在新石器时期,高淳的先民就栖息在薛城花奔山之麓,依赖古丹阳大泽,过着渔狩生活。1997年省、市文物考古专家在高淳西部发掘了距今已有6300多年历史的“薛城遗址”,它的发掘成功填补了长江中下游南岸西段苏浙皖交汇地带史前考古的空白。人民日报曾发表了《南京远祖在高淳》的长篇报道,薛城遗址的发掘也荣获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提名荣誉奖。
      在高淳东部,保存着星罗棋布的土墩墓,大致出现于西周初期至战国末期,其独特的墓葬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吴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出土文物中大量的石质和铜铁农具,种类繁多,为长江中下游农业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早在春秋时期,高淳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块沃土。公元前541年,吴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筑固城,建濑渚邑,不久被楚王占领,扩建行宫。从此固城成了吴楚争雄的战略要地、战火不断。直到秦汉一统之后,固城才得到修养生息,成为古溧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500多年过去了,至今固城遗址犹存,见证着高淳的沧桑巨变。值得一提的是,2500年前,伍子胥奉吴王之命,在高淳境内修筑的胥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胥河连接中江,沟通了长江和太湖两个水系,至今仍是芜申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在春秋时期,吴国为屯兵和用粮需要在高淳西部水乡筑起了江南最早的圩围——相国圩,至今仍然固若金汤。尔后,永丰圩、保胜圩等一批批圩田相继出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围湖造田确实是高淳人民改天换地、征服大自然的壮举。
      在唐代,高淳境内有座双女坟,因当时新罗(今朝鲜半岛)学者崔致远的祭拜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如今保存完好的双女坟,成为中韩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见证。
      如果说,双女坟与崔致远的传说是一首委婉动听的抒情诗,那么,高淳大地上保存的一座座战争遗址,则是一幅幅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宋代的南城遗址是当年岳家军屯兵抗金之地;清代的太平天国遗址是太平天国名将杨辅清与清军激战的古营垒。这些古遗址是研究古代战争史的重要凭证。
      当你刚刚走近高淳县城,迎面而来的是挺拔秀丽的保圣寺塔,这是一座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的四方宝塔,已是高淳标志性古代建筑。这座古塔四方七级,建筑风格为全国罕见。“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充分展示出古代建筑的非凡技艺,被当地百姓视为镇县之宝。还有众多的古戏楼、古寺庙、古桥梁等,许多至今还保存完好。其中,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为“金陵第一古街”的高淳老街,则是高淳众多古建筑中的杰作。
      位于淳溪镇的高淳老街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留了明清古建筑群的风貌,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青石路面,显得古色古香。当你从喧闹的都市来到高淳老街,仿佛时光倒流,这里充满着宁静而温馨的氛围,这里有凝聚古风的店面招牌,这里有千姿百态的木雕石础,这里有独具地方风味的民间土特产,令人驻足流连。如今高淳老街已成为国家级3A级景区,每天正以她那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游人。
高淳县博物馆也设于高淳老街,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古代的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砖雕、石刻、道教神像画等等,无不印证着高淳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众多的馆藏文物中,有两类文物独具地域特色。一是古代的砖雕石刻。那些构思精巧的汉画像砖,那些出神入化的明清石刻,无不见证着古代高超的雕刻工艺。二是明清道教神像画。高淳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之际,县内道教庙宇众多,城隍庙、祠山殿、关王庙等宫观庙宇遍及全境。在句容茅山道教上清派的影响下,高淳道教活动十分活跃,至今民间道教活动内容依然丰富多彩。高淳古代民间宗教信仰活跃,据统计至1949年,县内有规模的道教宫观有35处,佛教寺庙有8处。
      创作于明清时期的高淳道教神像画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较多、并成系统性的道教文化遗产之一。神像画分神轴和斗牌两种,共339帧。其中斗牌占302帧。这批神像画经有关专家鉴定后认为:神像画幅数之多,并形成道教神祗系统性,在一个县城被发现实属国内罕见。最近,高淳县文化局已在全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张继禹副会长的关心下将这批道教神像画编辑出版。
历史沧桑,岁月洗礼,丰腴深厚的历史文化赋予高淳不朽的灵魂,也培养了高淳人淳朴、善良、精细精致、诚实诚信、开放开明、务实踏实的人文特征。

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高淳深受吴风楚韵的文化滋养,勤劳智慧的高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民间特色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高淳有“四宝”:“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每一宝都有一段佳话;“石臼与龙女”、“卞和与望玉山”、“伍子胥与浣纱女”、“崔致远与双女坟”等传说流传千载;治水英雄张渤、朱元璋、刘伯温等名人在高淳留下的民间故事风趣生动……这些雅俗共赏的民间故事充分体现了高淳民间文学的绚丽多彩。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星移斗转,物是人非。许多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随着时光的流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或濒临消失。而传承至今的高淳民间故事,却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作为民间文学的载体,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了。近年来,高淳县文化局收集、整理了大量高淳民间故事,即将出版《高淳民间故事集成》。它浓缩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情感,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成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淳不仅是“鱼米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民歌民舞异彩纷呈。其中,桠溪“跳五猖”、东坝大马灯名扬遐迩;龙灯、狮子舞气势恢宏;划龙舟、荡旱船久兴不衰;“打水浒”由来已久;高淳阳腔目连戏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民歌《五月栽秧》从高淳水乡传到欧洲维也那艺术殿堂;曲艺“颂春”走进千家万户。每逢新春佳节,高淳城乡到处锣鼓阵阵,唢呐声声,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此起彼伏,处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不仅春节如此,而且在平时各种庙会期间,同样会有地方性民间表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高淳有龙灯、马灯、跳五猖、打水浒、挑花担、荡湖船、出抬阁、狮子舞、赛龙舟、凌云车、踩高跷、送春、采菱舞、蚌精舞、花扇舞等近百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多样、文化层之丰富,普及之广泛,在全国实属罕见,成为江苏省民间文化艺术的“富矿区”。
      走进这个“富矿区”,绚丽多姿的高淳民间文化艺术,令人目不暇接。让我们首先来听听高淳民歌吧。
      锦绣高淳是一块出产民歌的沃土。千百年来,流传在高淳民间的大量民歌,犹如烂漫的山花,姹紫嫣红,芳香袭人。
    高淳民歌,形式多样,曲调丰富,内容广泛。在内容上,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六类。劳动歌是反映本地区劳动生产的歌曲。耘田歌、栽秧歌、放牛歌等世代相传。例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扬名省内外的《五月栽秧》、《采红菱》,具有浓烈的水乡韵味。众所周知,1966年,14岁的邓丽君凭着一首《采红菱》的演唱,一炮走红,而日后成为华人乐坛的巨星。据有关专家认为,邓丽君演唱的这首《采红菱》就源于高淳民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淳劳动歌中,劳动号子是高淳民歌的一大特色。如打夯号子、车水号子、龙船号子、号声嘹亮悠长,具有劳动节奏感。京剧曲牌中的“高拨子”,就是来源于高淳的划船号子。“高”是高淳的简称;“拨子”就是划船拨桨,拨击节奏中夹唱叙述,最早被徽剧采用,后被京剧大师周信芳引用到京剧中。周信芳大师演唱《徐策跑城》中的“高拨子”,就是典型代表。
      一些优美的情歌则表达了青年男女诚挚的爱情,在高淳最早流行的民歌是南朝时期的《华山畿》,载入《吴歌》,经胡适先生、钱南扬教授等名家考证,《华山畿》源于高淳。
      大量仪式歌如上梁歌、送房歌、哭嫁、洗衣歌等,充分反映了高淳传统的民风民俗。
      高淳民歌在演唱形式上,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在广袤的田野里,劳动之余引吭高歌,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村头稻场上,山歌阵阵,笑语声声,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新春佳节,“送春”歌手走村串户,给人们送去美好的祝愿和幸福的憧憬。“送春”也叫“唱春”、“颂春”,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形式,从明代初年一直传承至今,成为高淳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高淳民歌不仅在吴歌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也对徽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高淳县文化局采撷了三百多首民歌,汇编成《高淳民歌集成》,将为广大民歌爱好者带来福音。
      自古以来,高淳就有一句“出门山歌进门戏”流行语,这是对高淳人爱唱歌爱看戏最形象的概括。戏台多、唱戏多是高淳的一大特色。高淳的古戏台遍布城乡,据不完全统计,直至1958年高淳尚有28处古戏台。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中有4处系省级文保单位。其中固城刘家陇戏台始建于元代,东坝戏台、沧溪戏台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堪称江苏古戏台之最。近年来,高淳农村不少地方又建起了新戏台,其规模不亚于古戏台。如:古柏镇的江张村戏台、砖墙镇的茅城戏台。一些农民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兴建戏台。不仅如此,春节前一直到农历三月中旬,高淳农村普遍搭建草台,邀班唱戏,可谓此起彼伏。省内外的京剧、徽剧、越剧、锡剧、黄梅戏等各路专业剧团纷纷应邀而至,往往一唱就是三、五天。据近几年统计,每年春天,高淳农村要唱300场戏左右。当地百姓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着丰盛的戏剧大餐。这种在其它地区不多见的场景,被新闻媒体称之为“高淳文化现象”。
      所谓草台戏,就是在村头开阔地带临时 搭建的戏台上唱戏,等几天演出一结束,戏台就被随即拆掉。高淳人搭戏台很有技巧,也很讲究美观、实用。其中,薛城花台极具特色。薛城花台始兴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薛城花台是用木料搭建的临时戏台,占地约210平方米,台面宽13米,进深16米,台沿口围有半米多高的栏杆,悬挂各种戏剧人物彩图,中间塑有福、禄、寿三星泥像;台中所立四柱为浮雕金花盘绕;台顶是一幅幅彩画排吊;台口上方用纸扎镂空彩屏拼联,绘有“双龙戏珠”、“十二月花神”等图案,称“五彩架”。尤其有趣的是“五架彩”中间悬挂一块横匾,从不同角度去看,可反映出不同字样:从正面看为黄金色“玉堂春”,从右侧看是紫金色“玉楼春”,从左侧看则为银灰色“玉树春”。五架彩屏的上方是“五凤楼”,花团锦簇,金碧辉煌。在戏楼中间,用彩屏分隔前后台,有四个出进场的彩门,上书“出将”、“入相”字样。花台的台柱,为金龙装饰的四门八柱,柱子上均贴写对联。
      每当三月十八日举办花台会,都要聘请剧团唱戏三天。一时观众云集。不仅本县群众前往观看,就连苏、锡、常及皖南都有人闻讯而来。当地村民家家接待亲友,处处充满喜庆气氛。
      世世代代的高淳人为什么爱看戏呢?究其根源,因为高淳是中国传统戏曲发源地之一。长期流传在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高淳阳腔目连戏是高淳地区独特的古老剧种。据考起源于元代,县内始建于元延佑元年的刘家陇戏楼可作佐证。自明、清以来,它流行于高淳乡村和皖南宣城、当涂等地。
      高淳阳腔目连戏又叫“太平戏”,由做法事发展成舞台演出,宗教色彩较浓。高淳自汉晋以来佛道盛行,道观庙宇遍布全境,尔后演唱目连戏的戏台也应运而生。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唱众和,锣鼓节音,不被管弦”。
高淳阳腔目连戏以目连救母为主线,其剧本源于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高淳艺人在流传中进行了增删,并融入高淳地方习俗、方言、风情。现存剧本有清末本地僧人超轮手抄本《阳腔目连戏》。
      高淳阳腔目连戏不仅具有宗教性,而且具有包容性和地方性。阳腔目连戏在演出过程中与地方习俗相结合,掺杂了各种祭祀仪式。在唱腔上,结合高淳“高腔”,并吸收了“道士腔”和宋元杂剧中的戏曲声腔,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阳腔”,曲牌达140多种。在音乐上,吸收了大量高淳民歌,说唱均采用高淳方言,并运用帮腔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高淳阳腔目连戏的角色行当为:生、旦、净、丑、末、外。此外,尚有武行,专演“武场”。武场吸收了民间武术杂技,难度很大。根据现有资料,按师承关系可排查五代,第一代艺人为清道光年间高淳人袁胜、明春等。
      如今,高淳阳腔目连戏不再有濒临失传之危。高淳县文化部门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现已恢复部分阳腔目连戏的演出,中断近六十年的阳腔目连戏又重新走向舞台。
      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高淳民间舞蹈的魅力吧。
      民间舞蹈在高淳民间文艺活动中占重要位置,且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武兼备。高淳舞蹈大体可分为祭祀性舞蹈、娱乐性舞蹈以及武术性亚舞蹈。
      祭祀性舞蹈在每年各镇较大的地方性庙会期间活动。桠溪镇祠山庙会有“跳五猖”;东坝镇端午节有“跳杨泗”、“跳鬼司”;圩区有“菩萨踏水”、“魁星点元”;古柏镇有“斗八怪’等。最为著名的跳五猖源于西周的宫廷傩舞,它是以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和道士、和尚为角色的祭祀性舞蹈。五方神分为五色(红、黄、蓝、白、黑),各戴不同颜色的假面具,身穿不同颜色的戏剧袍,手擎刀枪剑戟。和尚,遭士也用假面具和穿僧道袍服。尤其是和尚的假面具,眯眼嬉笑,类似罗汉,引人发噱。舞蹈时和尚手摇大纸扇,在众神中穿插逗逐,风趣诙谐,非常喜人。舞蹈结构合理,有“邀请舞”、“朝礼舞”、“独舞”、“双人舞”、“群舞”等等。舞蹈伴奏乐器为打击乐和唢呐。舞蹈内容为和尚、道士邀请五方神,替地方驱邪消灾,祈祷四季平安,五谷丰登。跳五猖是桠溪镇保存的最古老的独有舞蹈形式。早在1985年就编入《中国舞蹈集成》(江苏卷)。
      娱乐性舞蹈在每年春节期间和其它重大节日期间活动。有龙灯、大马灯、中马灯、小马灯、踩高跷、狮子舞、蚌仙舞、荡湖船、打莲湘等。在这些活动中,东坝的大马灯和淳溪镇长乐的抬龙以其规模宏大、形式独特而著称。
东坝大马灯起源于唐,盛行于宋,历千余年而不衰。东坝大马灯用竹制“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大马灯一般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动作奔跃,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小演员飞身跃马出征,在鼓点的指挥下,配以民间器乐,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整个场面非常壮观。
      东坝大马灯的表演人员都是东坝村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世代相传。
      东坝大马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它在内容上体现了高淳人民崇尚忠义的传统道德和对天下太平和谐社会的向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风情密切相关。同时,东坝大马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93年,在沈阳第三届国际秧歌节比赛中,一举夺得最高奖——金玫瑰奖; 1994年,晋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兰杯”“春节联欢晚会颁奖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5年,为出席在宁召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区)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进行表演,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民革中央主席张怀西和各省、市领导给予很高的评价。2000年,参加在宁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节; 2004年参加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近几年,东坝大马灯应邀赴上海、广州、大连等地表演,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高淳县的龙舞品种很多,计有抬龙、康龙、板龙、双龙、单龙等。其中,淳溪镇长乐杨家村的抬龙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极为壮观。
长乐杨氏为北宋靖康年间南迁移民,与“杨家将”有缘,仍有忧国忧民壮烈胸怀。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传说南宋末年,有一年深秋,村西北霎时间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村头百余亩水田及大小水潭只见五条巨龙骤然升空,绕十里长乐来回盘旋,风如龙吼,雨泻倾盆,村民惊起,顿时敲击金属器皿及农作物工具祈求免灾免难。约半个时辰风停雨止,龙形飘逝。长乐十里之内人畜无殃,屋宇无损,且该年粮食丰收,人丁兴旺。杨氏世祖杨迁一誓倡兴龙接兆,随即募捐钱粮设龙灯会,并由巧匠杨义泰构设制作红、黄、青、白、黑五龙。对龙的崇拜是一些特定地区、特定时宜兴起舞龙的常见惯例,而杨氏长乐抬龙的兴起有其崇拜、祈求、忧患、壮烈的总汇,因而长乐龙灯有其势大、形美、声茂、律严的特色。长乐抬龙,原称板龙,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龙身。木体分块连成24节,龙身每节粗在0.8米直径左右,每节长约2米。龙头高达3米。龙尾高跷约2米,头身尾连接有转环孔装置提把,全龙配齐,每条约60米。每节龙身有6到8人更替抬舞。三龙或五龙出动,盘舞及仪仗、吹打乐队等均得千人左右,声势十分浩大。
      抬龙造型极为讲究,以三色龙分:黄龙头饰二冠,鼻形印信式。各龙头头部均用优美绸绫缝糊,且工艺精细。龙头头冠正面及侧面分别有扎塑戏曲人物,如“八仙庆寿”、“龙凤呈祥”、“白虎堂”、“桃园结义”等。龙角亦装配别致,彩球、彩带披挂形成舞盘时间的飘拂流动线条。三龙整体龙头均有主体色调中的变化,极不类同。龙头成为极具观赏性的精美工艺巨制。舞龙者的装束亦考究协调,随龙三色分别着装,头扎英雄巾及鱼鳞裹腿,绣花布轻便鞋。抬龙出动,整队就序,待铳炮轰鸣,锣鼓喇叭鸣奏后,老者提灯笼领首,壮年持红绸珠、执缆把(竹片火把),红、白、黄三龙依次缓行。至舞盘场地先是受香火炮竹拜祭,然后是拉开“长衫”(舒展龙身中速进行)走出“四门八柱”(由亮牌、高竿灯笼、中柱灯笼布阵),随着吹打乐器的音响、节奏变化,黄龙进行“打饼”(即“堆稻饼”之意,中途高潮出现)龙头由挡叉附举,龙身随龙头盘贴,再逐渐摇摆龙头,扭动龙身,摆动龙尾。同时红白二龙一左一右作圆圈快速穿游于黄龙四周。在这时随着内中外三大小圈的线游,高抬与低跑的流转,吹打乐的鸣奏,顿时全场情绪高涨,待至卸“饼”复状减速缓行舞盘告终。龙在晚间上灯更有一番光景,形影与灯光的映照反衬,流穿奔腾间自有莫大意趣。
      长乐抬龙由于耗资麋费,又经兵燹、水患,至清咸丰年间减青、黑二龙,保存红、白、黄三龙。舞龙不出长乐地,不穿村入户。兴龙当逢龙年有举,但得在龙王庙叩求龙王发签所定。龙具制作在正月初二始举,资金筹集由农民及各方捐助。购配器材由本地民间画工、纸扎匠、竹匠统一扎作。正月十二试盘舞,正月十三起每日下午对节盘舞,连续一周,正月十五“坐堂”(即搁置庙内)供人观赏。正月十八越村串巷,三龙于龙王庙子夜“打饼”(打稻堆饼)拆卸焚火龙身,保存龙头,二颈节,三颈节,龙尾保存庙内。
长乐抬龙已有近800年历史,享有“龙重之冠”的美称。改革开放后,长乐抬龙从保守禁锢中走了出来,走进县城、省城,走上荧屏,重放异彩。
      武术性亚舞蹈,主要有“打水浒”、“抛叉”、“打罗汉”、“打盾牌”等形式。这些形式宗于少林、武当。相传系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永丰圩筑成后,由山东移民传入。原是训练拳术、棍棒、刀枪等武术,后来逐步编成集体武打套路,且夹以杂耍,每逢冬闲和春节进行舞玩。改革开放以来,这类舞蹈活动广泛开展,由此高淳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在武术性亚舞蹈中,阳江打水浒最具代表性。流行在阳江镇丹湖一带的民间舞蹈打水浒,自南宋以来,世代相传,至今已有800年历史。
打水浒又叫梁山战鼓,即以水泊梁山英雄为题材的武术表演。或单人,或群体,或徒手,或使用刀,枪,剑,棍,进行武术表演。并根据水浒传的内容,编排武松上山,孙二娘开店、阮小二摆渡等戏剧性武打场面。每逢重大节日,便开打助兴,和叠罗汉等民间杂技配套表演,深受群众喜爱。由于使用真刀真枪,场面极为惊险壮观。在锣鼓的指挥下,各路英雄纷纷上阵,大显身手,表演出一套套高难度的武打动作,刀光剑影,异彩纷呈,令人惊叹不已。近年来,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武功技艺进一步提高,多次赴省、市参加表演,闻名遐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精神支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近年来,高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弘扬现代文化”的号召,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把保护文化遗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淳阳腔目连戏、东坝大马灯已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江苏省文化厅正在将高淳这两个项目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争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综上所述,高淳不愧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淳人民有信心,在自己的民间文艺“富矿区”,开采出更多的艺术瑰宝,让高淳民间艺术深厚的人文底蕴、鲜明的吴风楚韵特征,展现于时代大舞台。
,

    友情链接: 蓝鲸数码科技| 168贸易网| 蓝鲸数码商场| 高淳螃蟹网| 百宝鼎返利网| 搜搜| 高淳农家乐| 百度|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付款方式 | 留言/建议/投诉
 网站备案:苏ICP备05014324号
 客服邮箱:934127462@163.com 客服电话:13405812663 邮政编码:210000
高淳螃蟹网|固城湖螃蟹官网螃蟹客服①
高淳螃蟹网|固城湖螃蟹官网螃蟹客服②
螃蟹客服电话①:
134 058 12663
螃蟹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