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无人不知,然而梁祝传说的原型在哪里?数百年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在全国出现了多个版本。
“这个传说的原型就在南京。”高淳县桠溪镇文化站站长吕克斌在对当地人物风情进行多年研究后,肯定地表示,梁祝传说的原型在南京,在南京高淳的桠溪镇。他认为,相比其他地方,他们这里流传的梁祝故事更合情理,证据也更充分。
吕克斌是高淳县桠溪镇文化站站长,今年60岁,30多年来一直从事桠溪及高淳文化的研究。11日在高淳,他很诚恳地表示,“梁祝这个故事首先肯定是个传说,不是事实。”他说,事实中不可能有“墓裂入坟”这样的情节发生的,也不可能化蝶双飞,说到底是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和向往而已。
他给记者详细解释了他的理由。“梁祝传说在南朝乐府《吴声歌曲》记录得很清楚。”他说,“《吴声歌曲》中,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华山畿》。”内容有: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他说,从行文中可以看见,“侬”为典型的吴语区称法,这个故事原型应该在吴语区,而高淳就在吴语区。至于吴语区的华山,只有高淳县有。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中说“华山即高淳县的花山”。他说,在高淳当地地名研究中他发现,古代华、化、画是通用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梁祝传说的源头就在他们那里。
另外从地名来看,高淳桠溪和固城的花山和画山在南朝时都叫华山,梁祝中所说的华山其实就是指高淳的花山和画山,祝英台出生在固城华山脚下,自幼绣花出众,为纪念她,后人便改称为花山。而桠溪顾陇的华山,是梁山伯的家乡,因为他画得一手好画,后人为纪念他便改名为画山。从了这个地名,另外故事中长久流传下来的“亭子岗”,是说当时两人相会的亭子所在地,“坟山”是两人埋葬地。这些地名都能印证梁祝故事的原型出处。
他之所以这么肯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这里流传的是“口头文学”版本,这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戏曲版本,我们这里的口头文学版本,口口相传,更可信,更符合情理一些。”
综合各种因素,他确信,梁祝传说源自高淳桠溪。
,